回家-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I saw Ramallah
穆里˙巴爾古提 Mourid Barghouti
在介紹這本書之前,應該先了解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歷史關係,在二次大戰中,巴勒斯坦屬於戰敗國,中國是屬於戰勝國的幸運兒,所以這本也提供了很好的歷史角度,重新看過歷史課本沒有講解的世界。(對啦,我就是在為自己歷史不好找藉口...)
對猶太人而言,耶路撒冷是聖經裡的"應許之地",在1200年前,猶太人在此建立了長期的王朝,但是在經歷許多帝國的統治和侵略之後,猶太民族的王族逐漸衰敗,最後由阿拉伯人統治耶路撒冷這個地區,當然,對於阿拉伯人而言,耶路撒冷也是一個宗教聖地,其神聖地位不亞於猶太人崇敬。
自此,猶太人只是一個民族而沒有自己的國家,然而猶太人卻從來沒有放棄返回巴勒斯坦地區的希望,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不斷有猶太人移民回到巴勒斯坦地區。
1988年,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巴勒斯坦國,首都為耶路撒冷。
二次大戰過後,由於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,所以讓猶太人更加強烈要有自己國家的理念。戰敗後,巴勒斯坦由英國託管,後來聯合國同意將巴勒斯坦分為兩個國家,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地區成立以色列,而其餘部分則由原本的巴勒斯坦成立約旦。
以色列建國後,大量的巴勒斯坦人逃離新成立的國家,而以色列也不准他們再回國,這些人被稱為巴勒斯坦難民(其實照書上說,很大部分是知識份子,並非我們一般認知的難民),人數估計在40萬至90萬人。
這就是故事的大致背景。以色列的哀兵的姿態在耶路撒冷建國了,但是長期幾個世代住在耶路撒冷地區的巴勒斯坦人呢?
作者是巴勒斯坦的詩人與作家,從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城鎮成長玩耍,直到大學前往開羅唸書,卻在外地被告知他再也回不去他的國家,因為以色列建國了。巴勒斯坦難民流浪在歐亞大陸或是世界各地之間,拿著巴勒斯坦的護照卻無家可歸。內容幾句話輕描淡寫,但是回不去自己家鄉的悲哀與我們的老兵有異樣的熟悉感。
以色列的佔領製造了一個沒有地方可以回憶顏色、味道和聲音的世代
跟他兒子比起來,我們的確是幸運多了,畢竟從小在台灣長大,中國大陸的"祖籍"對我已經沒什麼意義,台灣就是我可以「回憶顏色、味道和聲音」的地方。但是多年的流離,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長期待著,從來就是過客的角色,究竟什麼樣的景色和聲音才是屬於自己的?
我們必須經過漫長的等待,經過漫長通往智慧與哀傷的旅途,才能從生命中學到,即使是梳子的齒梳也不盡相同。
詩人就詩人,可以把流離失所和生命中所嚐到的甘苦,用細膩又不隱晦的文字傳達,不會讓人感覺瑣碎囉蘇,可以耐住性子慢慢的咀嚼文字,真的很了不起。
這本書我看的很慢,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文字非常細膩,而且感情豐沛,所以沒辦法一次消化太多東西。書就是這樣,即使是厚度相同、字數相當的書,也是有看的快和看的慢之分,當然也有看到一半就放棄的。
這是一個充滿我們感官、身體和童年的城市。那個我們走在其中不感覺到其神聖,因為我們就身在其中,因為我們就等同於它的耶路撒冷。
我常常問的相似問題,"在想什麼?"、"感覺到什麼?"、"在武德殿裡集會、下課相約去孔廟玩耍是什麼感覺?"如果有朝一日,有幸拜訪耶路塞冷(或是麥加),我一定也會問同樣的問題,住在幾個世紀的聖殿古都裡是什麼感覺?沒有任何答案比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」更真實、更讓人震撼,驚訝的同時也很容易被說服。
從頭到尾,作者沒有忿忿不平指摘政治或是倡導任何政治立場,但是從「生活」的角度切入,卻讓人感同身受,沒有什麼比被剝奪「生活的權利」更讓人覺得悲哀。
老實說,我不知道該怎麼推薦這本書,因為太深沉的書我很難去敘述它好在哪裡,或是確定大部分的人都會喜歡,但是,我覺得這是一本不同時間看,會對不同文字有不同感受的書,願意好好靜下心看一本的人,應該都會喜歡。
前提是,記得把我最前面寫的那段歷史看熟。
- Jun 14 Sat 2008 22:33
《回家-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》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