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麗的邪惡》 Affinity
莎拉˙華特絲 Sarah Waters
從《荊棘之城》、《輕舔絲絨》到《華麗的邪惡》,莎拉˙華特絲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。
主角仍為兩位女性,莎琳娜˙朵絲是一位靈媒,在理性社會上普遍不認同鬼魂存在下,被控以人身傷害罪,進入女子監獄服刑;另一位是瑪格麗特˙拜爾自,自從父親過世後,精神狀態一直不是很穩定,需要以藥物加以控制,在父親友人的建議之下,開始擔任女子監獄的女導師,不定期拜訪監獄中的女受刑人,也因此結識了莎琳娜˙朵絲,開始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。
莎拉˙華特絲的佈局相當完美,伏筆也都相當巧妙,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,最後都變成大關鍵。聽起來有點像是偵探小說,但是卻沒所謂的線索,也就是說,沒有向讀者挑釁的意味存在,讓人純然地享受閱讀的樂趣。
作者利用監獄與世隔絕的特性,將監獄裡詭譎的空氣,營造成一種讓人忍不住身陷的奇幻氣氛,盼望瑪格麗特能夠一再的回到監獄裡,探訪朵絲。另一方面,又將19世紀英國社會的限制,變成一種令人無法忍受的枯燥現實;兩相交替下,如同一面雙面鏡,讀者得隨著作者翻來覆去的來回觀看,最後陷入邪惡的圈套中。
本書是以日記的方式呈現,瑪格麗特的日記和朵絲的日記,所以不但是第一人稱小說,還是雙第一人稱小說。作者不用多餘的解釋現在是誰的日記,現在又是在哪個年代,兩位女性的個性刻畫深刻,一敘事,馬上就可以知道,完全不會混淆,這也是閱讀中很棒的樂趣。
我看到很後面還在想,書名為什麼要翻成《華麗的邪惡》,故事就是兩個纖細女子的愛情故事。一直到第四部,作者開始收線,才感受到這一連串的陰謀計畫,從脊樑升起的惡寒和不可置信,真的好華麗、好邪惡啊!
《華麗的邪惡》原名Affinity,我不太確定作者的原意是「吸引力」還是「相像」,因為affinity在吸引力的解釋上,特別是指異性的吸引力,還是作者是利用反諷法?還是說,是指在某種程度上,瑪格麗特與朵絲的相似?翻成《華麗的邪惡》雖然與故事內容相符,但卻將作者的本意給遮蓋了。
看完這三本,不得不說大讚莎拉˙華特絲是寫女性情愫的箇中翹楚,雖然在印象中英國一直是個保守型的國家,但莎拉˙華特絲卻以同性戀題材探討女性議題,受到文學界的盛讚並成為備受矚目的作家。雖然三本的題材脫離不了女同性戀,風格也一直走強烈的維多利亞風,但是每一本卻以不同的議題,以及細膩綿長如詩的文筆,讓讀者不曾對他的故事感到厭倦。
好期待莎拉˙華特絲的最新小說《守夜》!
→推薦閱讀
- Aug 02 Sun 2009 18:05
《華麗的邪惡》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